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安通生活网-便民信息发布平台

为民务实清廉【3】

时间:2024-07-24 14:05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24 次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正是基于这样深刻的认识,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实践中,本溪市组织系统创新理念,探索新,为民务实清廉【3】--党建

本溪市优秀组工干部为民服务纪实

党性融于心 为民践于行

记者 李恩惠 曾晋 孟庆华 孙君 庞芳 雷宏亮 赵秋女

踏遍巍巍青山,奉献殷殷真情。本溪市各级组工干部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间,在打造为民务实清廉模范部门的工作中,他们倾心走基层、热心访民情,用组工干部的智慧和担当,竭力解民忧、不懈惠民生。

在广袤的田野上,在农家的小院里,在田埂边,在炕头上,处处涌动着干部和群众欢声笑语。组工干部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化解矛盾,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群众的一阵阵掌声。

寸草之心报春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生在大山、长在农村的山乡女儿张丽荣来说,她这辈子就是爱山、爱水、爱草、爱木,更爱辽东家乡勤劳朴实的百姓。参加工作30年来,她用寸草之心奉献光热,用爱心和良知春风送暖,在家乡的土地上留下了默默奉献的足迹。

2011年,原本同大山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张丽荣,从县林业局的工作岗位上调到县财政局担任工会主席兼组织委员。虽然工作岗位变了,工作环境变了,但她那颗关心普通百姓、贫困家庭的爱心没变,她始终牵挂着过去帮扶的乡下“穷亲戚”,又新结识了迫切需要帮助的“穷姐妹”。

在这个别人眼里悠闲而又享清福的工作岗位上,张丽荣是有名的“闲不住”和“热心肠”。一次,她驱车跑了50多公里的山路,来到此前她一直帮扶的东营坊乡残疾人贫困户于海家中,自掏腰包1000多元,给这个此前8年没钱安装闭路电视的封闭贫困家庭装上有线电视,并一次性交足了全年收视费用。在于海爱人患病住院期间,热心的张丽荣为这个家住偏远山村的“穷亲戚”里里外外张罗床位,办理住院手续,带着礼品和慰问金探望,感动得于海一家人不知说啥是好。上任后不久,她又登门来到财政局包扶的贫困户孟丽洁家中走访探望。当了解到孟丽洁在丈夫病故后,自己一个人不仅赡养公婆,还要靠打零工、承包4亩耕地供一双儿女读书时,她的眼睛湿润了,从那时起张丽荣平均每年都拿出上千元钱帮扶孟丽洁一家,春天种地时帮助她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并承包下了两个孩子的学费,感动得孟丽洁一家常年念叨张丽荣的好。

陡峭的山,蜿蜒的路,从县城跋涉近百公里山路,为贫困的草河掌镇草河掌村带去扶贫物资、资金,争取落实扶贫项目……这就是张丽荣上任县财政局工会主席后,又被组织下派到革命老区草河掌村担任第一书记后每天所做的工作。从2012年春下到村里后,最让她牵肠挂肚的就是如何让贫困的草河掌村早日改变落后面貌,对此她有走不完的路……

草河掌村不仅地理位置偏僻落后,而且是全县数一数二的贫困村。全村601户,2320口人,青壮年劳力大都常年外出打工,一片封闭落后衰败景象。她进村后自己起草印发了《爱心倡议书》80多份,向全县财政系统发放,发动党员干部为草河掌村15户贫困家庭捐款捐物,她自己又当起了重点贫困户夏学明一家的承包人,不仅送钱送物,还为夏家的女儿购买衣服、鞋和学习用品。

一年多的寒来暑往,张丽荣的脚上沾满了跋涉的泥土,她的心和贫困村的百姓交融,她全年累计跑了上万公里山路,鞋子磨坏了10多双,在她的努力辛勤奔波下,最终找出了村里缺少致富项目、基础公共设施落后、村民技能低等发展难题,开始走上了爬坡创业的新路。

找到了草河掌村贫困落后的病因所在,张丽荣要带领大家改变落后面貌。在县财政局领导的支持下,在一年时间里,她跑上跑下,争取协调扶贫资金200多万元,帮助草河掌村修筑了1000多延长米的护河堤坝,修复了990延长米的村组破旧道路等,并建起村文化广场,安装路灯24盏。为提高村民文化科技素质,张丽荣还为草河掌村办起了农家书屋和电脑培训基地。为了开发利用好这里的青山沟生态旅游资源,她还和有关人员一起上山下沟进洞探险,最终制订出开发老坪坨山旅游景区方案,不仅列入了市、县旅游开发规划,还吸引了外资投入100多万元联合开发,建成后可安排劳动力就业200多人,实现村级旅游收入年均50多万元。

从县财政局工会主席到兼职贫困村第一书记,无论身在哪一个岗位上,张丽荣都以一个共产党员执着奉献的公仆意识和敬业精神为人民服务,先后为特困群众20余户解决生活难题31件,捐款捐物上万元,为后进贫困村解决落实脱贫项目15件,整合协调投入资金200多万元,较好地解决了贫困村造血问题。张丽荣用自己的爱心为大山里的穷苦乡亲送去春风柔情,用柔弱的双肩撑起了爱洒山乡的希望绿荫。

记者感言:一个人到中年的女性,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她本来可以尽情享受美好人生。但她的选择竟是爬山、过河,下村入户为贫穷百姓献爱心、送温暖,犹如一株小草,一颗流星,一缕春风,力所能及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虽然这样的奉献带来的改变,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需要,但寸草之心春晖可鉴。张丽荣的责任意识、爱心情怀、“巾帼不让须眉”的拼搏进取,正如同她的名字一样,丽者以追求人生价值为美丽,荣者以服务社会为荣耀,张开自己的翅膀在服务奉献的天空中翱翔,张丽荣的人生既实实在在,又在平凡中彰显出其潜在价值。

群众心中的贴心人

今年8月14日,桓仁满族自治县普乐堡镇龙泉村从学校毕业的孤儿闫南来到镇党委组织委员丛鲲鹏的办公室,哭着对丛鲲鹏说,丛叔叔,三年前你帮助俺返学校,今天你又送俺进军营,俺一定在部队干出个样来,为你争气,为祖国争光。

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这是丛鲲鹏自入党后就为自己立下的誓言。正是以这样的誓言做准则,他不管在部队,还是在家乡党的基层工作岗位,都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共产党员的模范形象。

2010年,在“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中,他通过结对子,结识了龙泉村16岁的孤儿闫南。为了了解闫南家中的情况,他专程带着妻子和孩子到闫南家中“探亲”。当他一家人带着米面赶到闫南家中时,才了解到,闫南在月子里时母亲就出走至今未归,而父亲2008年又患脑溢血离开了人世,这几年只有他和奶奶相依为命。但由于家中没有收入来源,正念初一的小闫南已经离开家上县里打工挣钱了。

得知这一情况后,丛鲲鹏急得不行,他知道,孩子还小,一旦过早进入社会,不仅不能挽救这个家,孩子的前途更不敢多想。因此,眼下最紧急的状况,就是让闫南赶紧回来上学,等学业有成后,再帮助他踏上社会。带着这样的愿望,他首先把小闫南从县里接回来,同学校构通,免除了小闫南一切学杂费。同时,他在自己家中5口人靠他每月2700元工资的状况下,每月拿出200元工资帮助闫南家,使闫南一家得以渡过难关。2011年,他又通过市里红十字会的帮助把闫南送到市里的孤儿学校上学,使闫南的学业更加有了依靠。今年,闫南初中毕业返乡后,他又劝他当兵报国,为国效力。

其实,在丛鲲鹏的心中,他何止是装了闫南这样一个的贫困户。2012年,他得知该镇梨树沟村老党员丛发珠体弱多病,生活难以为继。于是,丛鲲鹏走进了丛发珠的家中,像儿子一样帮老人干农活。春天来了送种子,中秋到了送月饼,一年多来拿出2000多元帮助丛发珠,使他家从多病窘困中走了出来。

丛鲲鹏就是这样,以一个普通党员的一言一行,在辽东的乡土大地,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

记者感言:在采访丛鲲鹏的过程中,所见所闻都是些寻常小事,但他却把对老百姓的难心事、忧愁事,时时挂在心上。用自己的微薄收入和爱心,像父亲那样,像儿子那样,在群众留下一段段亲情故事,织补成百姓身上需要的一件件暖衣。

心中装满爱民情

8月14日一大早,明山区牛心台办事处下牛村村民白春友来到了自家的10亩果园里。早早来到田里的他没有急着干农活,而是坐在了地头眼睛不时眺望着路口,他在等一个人。

看着面前长势喜人、即将进入丰收季节的果园,白春友心中有一种满足感,仅仅经营果园这一项,他的收入就翻了倍。7点多钟,白春友终于等来了他期盼的人——区农发局党委书记、副局长马淑英。马淑英个子不高,长期奔波在田间地头的她被晒得有些黝黑,但她爽朗的性格和朴实的作风让村民们很喜爱。

以前,白春友家的果园出产的水果品质不好、卖不上价,正在他焦急万分却苦于没有什么门路时,马淑英主动前来帮助他,免费提供纸袋,手把手教他果实套袋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现在白春友家的果实品质佳,价格也越来越高,白春友觉得这小日子越来越有过头。

“马书记,您看这个季节,苹果生长我还得注意哪些环节?”白春友拿起衣兜里的小本子,把这几天想到的问题,一条条地向马淑英提问,在马淑英为他讲解的时候,他一边认真倾听,一边在小本子上记下来,他不但要自己学会,还要把知识传授给其他村民。

太阳越来越高,天也越来越热,看着问题都解决了,马淑英擦了擦汗又奔赴了下一个村。

像白春友一样,这一天李堡村的西红柿种植户孙家生也等到了他想等的马淑英。

孙家生是村里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户,他种植了3亩大棚西红柿,他的西红柿口感好、上市早、产量高,因而总能卖上好价钱。说起大棚,孙家生特别想感谢马淑英。

原来他种植的大棚西红柿和别人差不多,价格总也上不去,这让他很是上火。在推广设施农业工作中,马淑英与他建立起了联系。在对他的大棚进行了了解后,马淑英为他的大棚提供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生物调解灯、免费为他提供了有机肥,并帮助他引进了新品种,经常性地来到他这里进行技术指导。

至此,孙家生的大棚西红柿不但提高了品质,而且每亩增产达20%~30%,并且实现了提前10~15天上市,孙家生的柿子火了,收入增加了,这让他逢人便夸农发局的干部好。这一天,马淑英来到孙家生的大棚,为他带来了关于西红柿种植等10余本实用技术书籍。“有了这几本书,关于西红柿种植技术的所有环节都可以掌握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随时给我打电话。”“太好了,马书记,我就琢磨着你这次来肯定能给我带点好东西来,果不其然,这个礼物对我太珍贵了,太解渴了……”两个人的对话中透露着彼此的熟悉。孙家生说,马书记帮助我都七八年了,她和俺们村民们的心离得很近,遇到大事小情她一准就过来帮着解决,

白春友和孙家生是在致富的路上越跑越快,卧龙街道办事处韩家村村民王玉和则是实现了从脱贫到致富的大跨越。他觉得自己的日子能越来越红火,同样离不开马淑英的关心和帮助。

王玉和家老两口原来仅种植玉米,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虽然夫妻两人每天辛勤的劳作,但因为缺少资金和技术,一家人的生活还是很拮据。在走基层活动中,马淑英了解到了这个家庭的情况,决定帮助这一家。2009年,她委派专人帮助王玉和购买了刺嫩芽苗木,种植面积20亩。不仅提供苗木,马淑英还经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他进行技术指导,2011年,王玉和卖刺嫩芽收入就近2万元,一家人过上了从前都不敢想的生活。

尝到甜头的王玉和想让马淑英再帮助联系点苗木,他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用王玉和的话说就是:“有了马书记的帮助,我这心里越来越有底气,发家致富再也不是不敢想的梦。”

在明山区,马淑英和其他涉农党政干部每天都在为村民们的脱贫致富奔忙,乡亲们特别爱戴他们,村民们希望,像马淑英这样能和他们打成一片的干部能越来越多。

记者感言: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像马淑英一样,广大涉农党政干部们用双脚丈量民情,用耳朵倾听民生,用心灵感受民意,把深入基层当做一种常态坚持下去,他们在接地气中为村民们带去了致富增收的底气,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作风和形象。

怀着感情为民忙

8月13日上午,当记者找到周海江时,他正认真地整理着基层党组织材料,在他的卷柜里:省级简报、社区党建、三代服务、农村党建等各方面党建工作资料,都被装订分类,摆放得整整齐齐。窗外骄阳似火,可周海江却已经开始准备出门了,他说,今天和新立社区约好调研,不能让基层工作者等着。

每周至少两天“沉”到基层,让这个38岁的溪湖区委组织部的组工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们打成一片。走进新立社区,连一口水都没喝上的周海江,就和社区书记吴艳梅一道讨论起新立社区“大党委”的部册建立情况。

“要细化每一个活动分工,党组织的工作既要做到,更要让百姓感受到。”周海江一边翻看社区工作记录,一边和吴艳梅商量着下一步的工作。

在吴艳梅的眼中,周海江对于基层党建工作是个行家,他不仅懂,更有很多新想法、新思路。可周海江却说,这是我们组工干部该做的。从2010年末开始,周海江坚持着每周至少两天到基层调研的习惯,3年来,周海江的足迹遍布了溪湖区的10个行政村和48个社区。

2005年9月,周海江由学校调任到溪湖区委组织部,在党的组织工作岗位,他一干就是8年,如今,周海江担任着溪湖区委组织部组织组组长的职务。

从不太熟悉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到成为全区党建工作的行家里手,在交谈中,周海江三句话不离党建。在他的工作日程里,记者看到,周海江不仅要负责溪湖区社区、农村、机关党建工作的宣传、整理,还要做好党员教育发展和远程教育,工作中的周海江加班加点是常事儿。

几年来,周海江共受理党员群众来电来信来访200余件次,做到了事事有回复、件件有回音,并将他对于困难群众的关爱落到了实处,在全市开展“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惠民生,争做人民满意组工干部”和组工干部“百千万”实践活动中,周海江还与困难群众张冬梅和李秀萍结成了帮扶对子,用周海江的话说:“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们代表着党的形象,既要公道正派,更要心系百姓,在做好党建工作和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家住彩北街道矿材社区的张冬梅永远记得,2008年小周第一次敲开她家家门的情景。丈夫因病早逝的张冬梅,靠着300多元的低保金和自己平时打短工挣的钱供女儿读书,家境十分艰难。在走访中,周海江不仅为张冬梅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还积极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系,帮助张冬梅解决了工作问题。

和一帮就是五年的张冬梅相比,作为帮扶对象,家住河西街道北山社区的李秀萍同样收获着感动。

李秀萍是本钢一铁厂的下岗职工,与80岁的老母亲和一对正在上小学的双胞胎子女生活在一起,全家靠政府低保度日。在走访中,周海江不仅帮助李秀萍协调住房问题,还和李秀萍子女所在小学协调,免去了他们的学杂费用……

在周海江看来:组工工作有苦,有累,更多的是乐此不疲。二百余个工作日的基层调研经历,千余个小时与基层党员干部心贴心、面对面的接触,让周海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民服务的信念。在组织工作这个辛苦与枯燥的岗位上,他硬是干出了自己的精彩。

记者感言:提起组工干部,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是平凡的代名词。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业、没有惊天动地的成绩,他们的工作永远与枯燥和辛苦相连。

但,当真正与周海江接触,和他一同走进社区,走进田间地头,造访那些曾经、甚至是依旧在被他帮助的人们当中,那份群众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感动了我。

诚然,像周海江说的那样,他是一名普通的组工干部,但正因为他的普通,正因为他的执着,让他几年如一日地走进基层,在平平凡凡中、在潜移默化下得到了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认可。

不凡尽在平凡中

“谢谢王阿姨,这才过了几天,您又来看我……”家住财神庙村今年14岁的尚学强一看到刚进屋的南芬区思山岭街道办事处组织委员王颖,高兴地从炕头上跳了起来。

“最近身体怎么样?放假都在家做什么了,有没有好好做家庭作业……”“挺好的,还有一个疗程的化疗过程,都恢复得很好了,在家正在做作业呢,是阿姨你们这些好心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王颖和孩子的一问一答中,能感觉到那份发自内心的关爱和真挚情感,交谈中的王颖和孩子的手始终牵在一起,在尚学强的心里——王颖像妈妈。

王颖和尚学强的缘分始于2011年7月,那一年尚学强查出患了白血病,治疗费用要30万元。为了挽救孩子幼小的生命,街道组织部门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号召社会各界踊跃为孩子捐款。王颖和办事处主要领导一起广泛发动地区各部门,还多次前往市区发放倡议书,寻求好心人帮助。仅从当年7月到10月,就为尚学强捐款18万元,再加上新农合报销的部分,尚学强的治疗费用有了着落。现在经过几个疗程的化疗,尚学强已经基本治愈。王颖也和这个贫困家庭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一有时间,她就前来看看懂事的孩子。

王颖走时,尚学强说了这样一句话:“长大了我也要入党,因为帮助我的王颖阿姨和那么多好心人大都是党员,我也要入党然后去帮助更多的人……”

在尚学强心里王颖以及和她一样的党员干部是给了他新生命的人,而在南沟村村民于忠仁心里,王颖则是给他这个家庭以新的生活希望。

“那时候,我就认为是别人把我家牛害了,损失太大了,我不想活的心都有了,要不是王颖,我这个家就完了……”说起当时的情况,于忠仁仍然觉得仿佛刚刚发生一般。

于忠仁和同村一村民因土地发生纠纷,当时在村里做包村第一书记的王颖了解后,想方设法为双方化解矛盾纠纷。可就在矛盾纠纷还没化解的时候,去年春天的一天,于忠仁家的3头怀孕母牛突然死亡,损失3万多元。于忠仁认为是被与他闹矛盾村民害死的,一心想着与对方拼命。这个时候,又是王颖积极奔走,协调市、区检疫部门对死亡的牛进行鉴定、检验,并为已陷入困境的于忠仁一家协调解决了2000元鉴定费。鉴定结果为三头牛死于突发疾病,属于自然死亡。随后,王颖又和办事处领导一起积极奔走为于忠仁一家协调来了1.5万元帮扶资金,减少了他家的部分损失,让于忠仁一家重燃了生活的希望。

此后,王颖趁热打铁,一举化解了于忠仁与那个村民之间的矛盾,这个村最不稳定的矛盾因素被王颖彻底根除。打那起,于忠仁逢人便夸王颖真是党的好干部,处事正派、公平,他们一家打心底佩服。

在三台子村五保户张宝春的心里,王颖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们都是他的亲人,他的大事小情,王颖和大伙儿给他想在前干在前。

58岁的张宝春患有多年风湿病,无劳动能力。自打王颖从年初开始包扶三台子村后,就把张宝春列为重点帮扶对象,组织党员干部想方设法为他提供各种帮助。张宝春出去捡拾柴火,就有党员主动帮他送回家;张宝春家里在政府帮助下盖了新房,王颖和党员干部们主动前来帮忙。这不,再有一个多月就秋收了,王颖又一次来到张宝春家,告诉他不用着急,到时候她会组织党员们一起来为他家收秋。还告诉他,现在办事处开展“三代”服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大事小情随时说一声或者打个电话。张宝春感激地说:“党给我盖了新房,你们这些党员还不停为我忙前忙后提供帮助,我心里知足啊!”

“我觉得我没有什么值得宣传的,工作都是组织和同志们一起做的,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王颖的谦虚与奉献,为我们清晰地勾画出一个新时期优秀组工干部的形象:淡雅清远,正如兰香宜人。

记者感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在现实生活中,大事都是由小事构成的。像王颖一样,很多基层的组工干部们每天都默默做着在常人看来平凡而普通的小事。然而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王颖这样坚持奉献、甘于付出的优秀基层组工干部,做实、做好了这些平凡的小事,才真正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让百姓钦佩、爱戴。正因为王颖一样的广大基层组工干部懂得平凡、乐于平凡,他们才更加不凡。

阳光洒遍每个角落

见到崔?时,她正好要去本溪市残疾人活动会馆“阳光家园”,她正在往包里塞尽可能多的食品和学习用品。与她一同来到“阳光家园”后,发现在这里生活的20多位智障儿童虽然沟通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但是清澈的眼神都透露出掩饰不住的欣喜,虽然崔?才几天没过来,但能看出孩子们都很想她。

凡是熟悉崔?的人都知道,这位坚强的母亲有一颗温暖善良的心,无论是在她担任本溪市文广局党委工作部长,还是市博物馆馆长期间,在“组工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惠民生”活动中,她主动与以智障孩子为主要群体的本溪市残疾人活动会馆“阳光家园”建立了帮扶关系,用质朴实诚的爱温暖了一颗颗心。

与“阳光家园”的孩子们从接触到建立无法割舍的联系,对崔?来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崔?18岁的儿子就是一名自闭症患者,智力还不及两岁孩子。2012年初,崔?听说残疾人邢敏创办的“阳光家园”是一家公益性残疾人活动中心,每天在会馆活动的有20多个智力残疾孩子,每天由均为肢体残疾者的会馆工作人员负责照料。为了更好地兼顾照顾孩子和工作,她把孩子送到了“阳光家园”看护。从那一天开始,崔?便结下了与这些智障孩子们难以割舍的关系。“阳光家园”帮崔?照顾孩子,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使她能按部就班地正常工作和生活,而崔?也在频繁地与会馆工作人员接触中被他们的公益精神打动了。久而久之,崔?从对“阳光家园”怀有感恩心情变成了心中主动牵挂,一有时间就去那里帮忙做事,与这里的工作人员和智障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智障儿童与正常的孩子一样,都是父母心中的天使,只是他们更像羽翼受伤的天使,需要我们更多的呵护和关心,我将始终陪伴在他们左右。”特殊的家庭状况,使崔?能更直观、更真切地理解和体会“阳光家园”创办以来的艰辛和不易,以及会馆在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难处。她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阳光家园”伸出援手,为那些智障儿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得知“阳光家园”经费困难,孩子们的学习器具严重不足的情况后,她拿出自己的工资为“阳光家园”安装了宽带,使那里的智障孩子们也能学习上网,学一些简单的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娱乐;她还与创办人邢敏一同帮助孩子们学习十字绣,让孩子们能掌握一门生活技能;为改善生活在会馆里残疾孩子们的生活,她多次为会馆送去鱼肉、蔬菜、水果等食品;会馆里的残疾人,家庭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她就把家里所有闲置的衣物和一些生活物品都送给他们;孩子休息的床铺坏了,她重新购置了新床送去……

“残疾人承受着人生的不幸,个人和家庭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我有切身感受,所以我更应该尽己所能帮助他们,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关爱和关心他们。”这是崔?心声。除了自己尽心帮助“阳光家园”,她还经常呼吁身边的同事和朋友,用诚心、热心和爱心关注弱势群体,为弱势群体做点实事,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在她的呼吁和动员倡导下,文广系统的干部职工经常来到“阳光家园”开展义务活动,为这里的智障儿童和残疾员工奉献爱心;在她的积极奔走下,很多民营企业也把“阳光家园”当做点对点帮扶对象,不定期地为孩子们捐款捐物,购买生活学习用品。今年“七一”前夕,民革文化支部成员们在主委张丽华的组织下,踊跃捐款近5000元,为“阳光家园”购置了米面油和鱼肉等生活品;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市场执法大队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做好新一轮“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的同时,以奉献爱心的形式迎接党的生日,共筹集资金3000多元,购买米面、豆油、鱼肉以及书籍等,送给“阳光家园”的智障孩子,感动了所有的工作人员,孩子们也欢笑着表达自己特别的感激之情……

残疾人比正常人更需要关心和帮助,扶弱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帮扶智障孩子这一弱势群体的道路上,崔?一直在努力地做着一切,她既是受益者,更是付出者。让爱先行,爱心同在,就像照射在冬天里的阳光,使崔?和她接触的残疾人互相感受着人间的温暖,他们在特殊境遇中,心灵紧紧地贴在一起,互相支撑着,用爱描绘生命的梦想和希望。

记者感言:这是一群特殊的群体,这是一群需要更多关爱和呵护的孩子。他们的生活道路无疑是艰辛的,但有崔这样的爱心人士陪伴在左右,他们又是幸福的。作为一名政工干部,崔不仅个人与智障儿童结下亲密友谊,更代表着党和政府对残疾儿童无微不至的关爱,让他们在面对今后的生活时,时刻记住身后有党和政府,有广大热心人士在支持关注他们,孩子们才会有更大的勇气和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让心中永存温暖

与王丹丹见面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她正在单位值班。

那天,天热得让人焦躁。裹着热浪走进她的办公室,见到眼前这位娇小恬静的女孩儿,心中顿添几许清凉。

“也许,没有市委组织部开展的‘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惠民生,争做人民满意组工干部’这次活动,我与刘丽很难牵手成为好姐妹……”王丹丹娓娓道来。

王丹丹是本溪市检察院政治部组织人事处干部,刘丽是患有先天性癫痫病、肢体三级残疾的困难群众,她们的姐妹情缘起于一年前。

那时,本溪市委组织部提出“要把组织部门建成党性最强的部门,把组工干部队伍建成党性最强的干部队伍,组织系统、组工干部必须找准组织工作与全市发展大局的切入点、结合点和支撑点,走出机关,走进基层,接地气,壮底气,强党性”的号召,王丹丹主动向领导请缨,担任联络员和信息员。

活动中,市检察院政治部与18户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对子。每次对接时,作为联络员和信息员,王丹丹都提前联系社区和本人,陪着同志们逐户上门走访。每次她都不厌其烦地反复打电话,陪同上门。为了登一次门,见一次面,有时得与对方联系五六次,工作量增加了好多倍。

在走访过程中,王丹丹不仅主动帮助政治部的同志完成对接和走访,也与自己联系的两户困难家庭取得了联系。

与包扶对象刘丽的第一次见面,王丹丹至今记忆犹新。

去年3月的一天,乍暖还寒。刘丽家没有电话,联系很难,王丹丹一路打听找寻到刘丽家,第一次上门家中无人。

第二天,她便利用业余时间又来到刘家。“初次见面,刘丽拄着双拐,一直窝在沙发的角落里,眼睛里充满着无助的表情,呆呆地望着我。在母亲的搀扶下,她踉踉跄跄地起身,突然失去平衡摔倒在地,我赶忙起身搀扶。”王丹丹忆起当时情景,眼里泛起了泪花。面对眼前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女孩,王丹丹既感亲切又心生怜悯。

“你平时有什么爱好?”王丹丹关切地问。

“没有。身体这个样子,有时还突发抽搐,舌头都被自己犯病时咬了一条深深的口子,病发的时候什么都做不了。”刘丽无助地回答道。

在与刘丽交谈中,王丹丹得知刘丽的病情会随时发作,不能从事任何工作。看着深受病痛折磨的刘丽,王丹丹心疼地感到,这些病人需要的不只是钱物上的帮扶,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

此后的日子里,刘丽的生活中多了一个身影相伴。关切的问候,倾心的交谈,她的心里打开了一扇窗,对生活的信心一天天在递增。

生活上,丹丹每次上门,都会为刘家带去生活必需的钱和物。来到刘家,丹丹还会抢着帮刘妈妈做家务。遇到恶劣天气,丹丹更不忘牵挂地去问候。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安慰,温暖一点点积攒在刘家母女的心中,刘丽脸上的笑容一天天多起来了。

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刘家常常会看到这一幕,一对年龄仿佛的姐妹时而促膝谈心,时而相拥而涕,每次丹丹离去时,刘家母女那不舍之情都让人动容。

在王丹丹的心中,除刘家母女,还有一家人更让她牵挂。

张秀芹家是王丹丹帮扶的又一户困难家庭。这个家里只有娘俩,母亲张秀芹和智障的儿子杨志虹。

一踏入张秀芹的家,王丹丹的心被震撼了。刺入鼻腔的酸臭味,阴冷的环境,破旧的家具,难寻本色的被褥裹着一位目光呆滞的智障男孩。

这个家,靠张秀芹退休金和做保洁员工资艰难度日,因丈夫生前长期有病,家庭欠下了10余万元的外债。

这个家庭的境况在王丹丹的脑海里萦绕了许久,除了从物资上给予张秀芹母子生活必需品及钱物的帮助外,王丹丹始终努力为张家母子找寻就业出路。她说,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家庭彻底摆脱困境。交谈中,当记者将一条就业信息讲给她时,丹丹顿时兴奋起来。

“自从踏入这两个家庭,我的心就常常被他们牵动着,即使将来帮扶活动结束了,我依然会把他们当做亲人一样挂牵,让他们心中永存温暖……”王丹丹由衷地说。

记者感言:王丹丹以一名年轻检察官扎实认真的工作作风,走近人民群众,让困难家庭切实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体会到组工干部的无私赤诚,树立了人民检察官、特别是检察机关组工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她常说:“帮助群众解决难题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过程,更是党性得到锤炼和升华的过程,我愿把这次实践活动转化为个人自觉行动,一直坚持下去。”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09-20 00:09 最后登录:2024-09-20 00: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