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安通生活网-便民信息发布平台

当前位置: 安通生活网-便民信息发布平台 > 新闻 > 文章页

《湖北日报》关注宜昌!

时间:2024-08-16 02:32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61 次
《湖北日报》第八版整版聚焦宜昌! 文明之花正绚烂 ——宜昌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也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 2011年,宜昌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成为我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5年,宜昌蝉联;2017年,宜昌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践行文明、守护文明,新中国成立

《湖北日报》第八版整版聚焦宜昌!

文明之花正绚烂

——宜昌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也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

2011年,宜昌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成为我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5年,宜昌蝉联;2017年,宜昌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践行文明、守护文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400多万宜昌人用文明行动传递正能量,用文明气质书写着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

在宜昌,文明之花正绚烂。

“宜昌群星现象”涌现

今年5月22日,宜昌市六中学生宁希澄被评为全国首批“新时代好少年”,接受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的联合表彰。

新时代好少年宁希澄

去年3月30日,宁希澄,因为在学校附近的小巷内,独自扶起一堆散乱一地的共享单车,被路人拍下视频发到网上后,得到网友“300万+”的点赞,人民日报称赞他为“扶车少年”。

每到双休,这位少年都会义务清扫小区楼道。校园里,他经常捡拾废纸垃圾、关灯关水龙头,甚至撸起袖子、弯着腰手淘枯枝烂叶。他还牵头成立了“单车不孤单”志愿队。在他的带动下,学校一支“节能志愿小分队”也悄然成立。

近年来,宜昌建立了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先进典型发布机制,坚持周推荐、月发布、季通报、年考核,一大批宜昌好人的事迹被挖掘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宜昌群星现象”。

近年来,宜昌共推出全国道德模范1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0人次、中国好人88人组、荆楚楷模59人,居全省市州第一。

民生实事办到家门口

“小区建成30多年了,路都破了,有的都成了泥巴路,一遇到下雨,院子里都是积水,人不能走,车也是乱停的。现在好了,已经重新铺设道路了,看着心里就开心。”

在宜昌710小区改造现场,居民们开心地憧憬着小区改造后的样子。

宜昌710小区改造现场。 郑岚 摄

房屋破败、设施老旧、管理服务落后……老旧小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经历了城市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烦恼,如今成为老旧小区居民通往美好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助力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为城市发展补短板、添动力,使发展更平衡更充分,是让居民享受发展成果的应有之义。

截至目前,宜昌改造完成老旧小区273个,显著改善3.8万户、11万多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得到了住建部等国家四部委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宜昌还把加强农贸市场管理,作为事关百姓生活“天大的事”来列入重点整治项目,按照“提档升级一批,规范改造一批,取缔关闭一批”的要求,持续开展集贸市场集中专项整治行动。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交通拥堵、车辆乱停乱放、停车难等问题,宜昌按照“打通大动脉、疏通微循环”的要求,多部门强力推进畅通工程项目建设,从细微之处入手,采取拓展十字路口、改造港湾式公交站台、增划停车位、消灭“僵尸车”、建设智能停车系统等措施,交通状况大为改善。

一件件实事办到市民家门口,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气质,也让市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更愿意出一份力让这座城市更加美好。

全力打造“志愿之城”

在宜昌,无论是在清晨的江畔、在车水马龙的街头,还是在节假日的福利院、在贫困村的老乡家……你总能看到志愿者一抹抹红色的身影,一面面飘扬的旗帜,就像一团团跳动的火苗,温暖着这座城市。

红星路小学生态小公民在江边捡拾垃圾

2007年,32岁的杨扬和5名年轻的朋友在宜都文峰公园聚会时,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他们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放电影,最初大家不被理解,但他们选择坚持。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

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付青莲因车祸导致瘫痪,丈夫靠一辆三轮车拖货维持生计。不料,有一天,三轮车被盗。杨扬等志愿者通过微信平台发出爱心召集帖。很快,爱心人士送来了爱心款和物资。在警方努力下,丢失的三轮车也被找回。此后,各种义演、义卖活动中,付青莲总把自己做的棉鞋、鞋垫等带到现场,通过义卖帮助更多的人。

如今在宜昌,像杨扬这样的注册志愿者有60万之多,占全市总人口的15%。近年来,该市精心培育和推出了“三峡蚁工”等24个优秀志愿服务团队,“英子姐姐网络助学”等35个特色志愿服务品牌以及罗官章、刘发英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优秀志愿者。

志愿服务,已成为宜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生态小公民”到“生态好公民”

自从上了《生态小公民》课程,伍家岗区大公桥小学602班秦一文同学的生活习惯逐渐发生了变化:刷牙只接半杯水,一张草稿纸先用铅笔写再用圆珠笔写,去超市购物用自己做的布袋……

实验小学学生正在翻阅《生态小公民》读本。吴延摄

2018年9月3日,开学第一天,宜昌将《生态小公民》读本免费发放到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共40.8万名学生手中,循环使用。这一全国首套生态环保学生读本,记录着宜昌近年来生态治理的重要实践——沿江化工“清零行动”,清江库区养殖网箱拆除行动……

宜昌市教育局团工委副书记潘连伟说,读本注重知识普及与综合实践相结合,每个主题基本为4个课时,1课时传授知识,3课时组织学生生态环保实践,让学生落实到行为习惯上,并带动周围更多人。

此外,宜昌还结合“世界水日”“植树节”等时间节点,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实践活动;整合科研院所、厂矿企业及自然保护区等,建设实践基地;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和参与实践活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折合20分计入中考总分,引导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同学们,你们知道废电池的危害有多大吗?”夷陵区东湖初中的刘沅鹭娓娓道来,“一颗6号电池能污染一立方米土地。如果全世界每人丢一颗,后果不堪设想!”

暑假期间,刘沅鹭同学来到社区环保站,向中小学生讲授环保小技能。

从课堂到课外,由知识到实践,从学习者变为传授人,“生态小公民”们将环保理念向全社会撒播。

在秦一文的影响下,擅长手工的母亲到大公桥小学当起了手工社团辅导老师,每周四义务教学生将废纸盒、旧报纸等做成精美的手工艺品,其父亲则成为了“三峡蚁工”,一家三口经常来到长江边参加“三峡蚁工”沿江滩捡垃圾活动。

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宜昌中小学生们纷纷走出课堂,和家长一起成为生态环保理念的践行者、推广者,“生态小公民”带动全社会向“生态好公民”转变。

“三峡蚁工”——一点一滴清理母亲河“如今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垃圾越来越少,长江宜昌江滩正一天天变干净了。”李年邦兴奋地说。

52岁的李年邦,是一家理发店的老板。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他,每年汛期看到长江涌来很多垃圾时,心里格外难受。

2015年11月2日,李年邦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位外国小伙每天义务清理河道垃圾的消息后,想到“我能不能早起半个小时去江边捡垃圾,为长江做一点儿事呢?”    说干就干。当天,李年邦买来垃圾袋和手套等工具。11月3日早上6点,他来到滨江公园的江边开始清理垃圾。“从江岸到江滩,只有短短的300米,但那一天我却走了很久,感觉这是我人生中走过的最长一段路。”    回忆当年的情景,李年邦坦言,最难放下的是“面子”,虽然江边没有其他人,但他依然觉得脸上发烧,总担心别人怎么看。但不管怎样,自己选择的路,再难也要走下去。    之后的每天,李年邦都会打着手电筒去捡拾垃圾一小时,8点30分准时到理发店开门。    开始时,李年邦将捡垃圾的图片发到朋友圈后,也会引来一些议论:“你是不是在作秀?”“大水天天冲来垃圾,你捡得完吗?”    面对质疑,李年邦不愿多做回应,“我不过只是想为母亲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让长江江滩干净一点儿。”幸运的是,他的妻子和孩子理解他,并用实际行动支持他,从一个人到一家人,人们常常看到他们一家三口在江滩捡拾垃圾的情景。渐渐地,他的身边出现了点赞者、致敬者和同行者。    早上6点起床,6点半到江边,7点开始捡垃圾,是李年邦每个周末和节假日的作息时间,也是越来越多的宜昌保护长江生态志愿者们的标准作息时间表。   2016年10月,当李年邦的队伍壮大到300多人时,西陵区政府帮助他们登记注册“三峡蚁工”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设置专门办公室并提供办公经费。    李年邦说:“取名‘三峡蚁工’,就是要像蚂蚁一样一点一滴清理母亲河。一个蚂蚁力量虽小,但抱团却有无穷的力量。”    “三峡蚁工”不断感染、吸引着宜昌市民。从2015年11月至今,“三峡蚁工”在长江边捡拾垃圾活动达520次,吸引3万多市民参与,累计捡拾垃圾近800吨。

黄柏河上清漂人

“绝不让漂浮物漂到长江。”今年已满64岁的毕家培说,夷陵区是黄柏河汇入长江的最后一段,要守好这“最后一道防线”。

黄柏河,长江一级支流。毕家培是黄柏河清漂队队长,在这条河流上干清漂工作已经15个年头了。

毕家培正在清漂

每年7月至9月汛期,黄柏河上漂浮物增多,毕家培比平时更忙碌。“这艘船是前两年换的,比我原来的‘1号船’小多了,现在每天就是开着它清漂。”毕家培边打捞边介绍。“前些年,河里垃圾多,尤其是一下大雨发洪水,垃圾、树枝、杂草什么都有。”毕家培说,现在水干净了,“1号船”慢慢就用得少了。“15年来,差不多清理了3万多吨。”毕家培说,夏季和冬季比较辛苦。

冬天温度低、空气干燥,江风一吹,刮得人生疼。夏天温度很高,“敲个鸡蛋在船头上,要不了几分钟就煎熟了,甲板温度能到四五十摄氏度。”毕家培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坚持着。因为这项工作事关子孙后代福祉。”“以前的采沙码头,现在都种了树,你看那边,全部建成公园了。”毕家培说,这几年,各界都非常重视环保,市民环保意识也增强了,他们的工作量也相应减少了。

《湖北日报》第14版

整版聚焦宜昌

宜昌文化产业驶入“新蓝海”

记者张真真、通讯员周燕琼

“以前采用传统油漆喷涂工艺,前后需要进行8次喷涂约8分钟完成。现在技改升级为先进的静电喷涂工艺,只需要进行2次约2分钟就能完成。”8月27日,在柏斯音乐集团位于宜昌高新区的钢琴喷涂车间,宜昌金宝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联森向记者介绍技改效果。

据介绍,金宝乐器先后投资近2亿元完成涂装车间、外壳车间、音源车间等项目技术改造升级。如今柏斯音乐集团已成为全球唯一的钢琴全产业链生产基地,跻身世界钢琴制造前三强,全球每7台钢琴就有一台“宜昌造”。

近年来,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加快中国钢琴之城建设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每年安排800万元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每年投入500万元文化惠民补助资金,助力文化产业驶入发展“新蓝海”,初步测算,201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63.63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金宝乐器、金三峡印务等一批文化制造企业引领发展,13家企业进入全省文化企业百强。加快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353家规上文化企业中,以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娱乐休闲服务为主体的文化服务企业已达181家、占比达51.3%,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达44.15%,全面超越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批零业。

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大力实施“文化+”战略,推进文化与旅游、体育、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整合“山、水、城、村、文、景”资源,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嫘祖文化等品牌,擦亮“屈原昭君故里、世界水电名城”文化旅游名片。以神工动画为代表的企业,用创意撬动文化消费市场,着力开发三峡萌宝系列动漫品牌,出品了15集历史教育动画片。

项目招商高位推动。宜昌把文化产业招商和项目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推进。腾讯、鄂旅投、卓尔控股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布局宜昌,环南历史文化风情街、长江国际文化广场、茶旅小镇、全国新闻工作者长江经济带教育实践基地等文化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截至目前,宜昌新签约文化产业项目达46个、28个项目相继落地。

枝江崛起光电子元器件基地

记者 雷巍巍 张真真 通讯员 姚红

枝江,三峡地区唯一的平原县市,农业曾是该市的主打产业。

2017年以来,枝江抢抓珠三角产业转移战略机遇,做足“光电”文章。如今,占地275亩的电子信息产业园拔地而起,华鑫光电等行业龙头企业扎堆落户,产业链实现闭环发展。

2018年,该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10亿元,实现利税近1000万元,一座全新的光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雏形初显。

8月19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赴枝江,探寻该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轨迹。

湖北鑫硕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彩色液晶模组。该模组主要应用于电力测控终端、注塑机电脑、数控系统、人机界面等领域。目前,公司可日产液晶模组1000余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

无中生有,崛起产业高地

采访枝江电子信息产业,大家不约而同提到一个人:杜冯林。

他是谁?当地人这样介绍:土生土长的枝江人,在深圳打拼多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湖北华鑫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总部位于深圳的华鑫光电是首个落户枝江的电子信息企业,是一家研发和制造手机、汽车、无人机光学镜头的高科技企业,综合实力位居国内行业前五。“从2013年到2017年,这家企业我们跟踪了整整5年。”枝江市招商局驻珠三角招商窗口主任竺雳方回忆,2015年前后,珠三角产业调整成效显现,加上生产要素成本水涨船高,沿海企业纷纷内迁。枝江瞅准时机,主动向华鑫光电伸出橄榄枝。“产业转移就是二次创业,我们对选址十分看重。”副总经理程西容介绍,华鑫光电高层先后到多地考察。

一路看,一路比。一圈转下来,他们最终选中了枝江。“除了乡情因素,枝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打动了我们。”程西容说。

2017年6月,华鑫光电正式落户枝江,一期投资2亿元;2018年5月实现量产,日产光学镜头2000万颗,年产值达2.5亿元。

华鑫的回归,产生“引窝蛋”效应。松诺电子、莱恩光电、百康光电、理念光电、今华智能等一批光电子元器件企业纷至沓来。

截至目前,已有11家行业领先企业相继落户枝江,20多个项目正在跟踪洽谈。

提高门槛,倒逼提档升级

绿草如茵,空气清新;标准厂房,排列整齐。

8月19日,记者步入枝江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企业入驻园区,不是简单挪个窝。”枝江市经济信息与商务局局长李耀华告诉记者,落户之初,园区就要求企业上马最先进设备、研发最前沿产品,倒逼其提档升级;同时抬高入园门槛,不符合产业定位和环保要求的企业一律拒之门外。“我们华鑫光电也没有特权。”程西容笑着介绍,过去,该公司主要生产200万至500万像素的单摄像头,现在主攻800万至1300万像素的双摄像头、三摄像头和360度全景摄像头,紧贴市场需求。

走进华鑫光电生产车间,只见数十个智能机械人挥舞手臂,将一粒粒指甲盖大小的镜头精准地分装在指定位置。在产品检测区,工人在显微镜和镊子的精确配合下,仔细检测每一件成品。“最小的镜头直径3毫米、厚度只有0.17毫米。”程西容告诉记者,该公司无尘车间标准达到电子行业最高级别,近百台生产和检测设备全部是国外进口,单套设备价值200多万元。与过去相比,公司生产效率提高了18倍。

不止华鑫光电。松诺电子引进120台日本最先进的机器人生产线,日产摄像头马达1.5万个;今华智能拥有14条手机组装流水线及1条德国全自动流水线;理念光电日产30万片滤光片;莱恩光电日产光学玻璃1.2万片……对于科技型企业,研发与生产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在该园区,不少企业把研发团队从深圳迁到枝江。如今,园区已聚集研发团队6个,专业研发技术人员达80多名,获国家、省级专利100多项。

枝江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视界网 方琦 摄)

打造电子信息全产业链

5G时代,万物互联。未来,我们的居家生活会是啥样?在湖北鑫硕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展厅,记者大开眼界。

360度人影跟踪摄像头、带紫外线消毒和自动烘干的晾衣架、智能开关面板、智能指纹门锁、扫地机器人……公司副总经理陈启东说,未来我们的生活只需一部手机即可轻松搞定。目前,一张覆盖全国的网上网下销售网络已经形成,该公司产品正在走进寻常百姓家。

这是园区强链补链、打造以光电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全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目前,园区以华鑫光电为核心,形成摄像头镜头、马达,IR-CUT滤光片、摄像头模组、光学盖板和触摸屏、液晶显示屏等手机产业链,产品进入华为、小米、苹果等知名企业供应链。此外,还嫁接出智能家具及汽车倒车影像、车载导航显示器等相关产业。

谈及未来发展,枝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园区将夯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发展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产业;面向家电、医疗、汽车等行业,发展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汽车电子等融合性新产品;引进发展北斗卫星导航、安防监控、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型产业。

一个更大的梦想在升腾。根据规划,占地面积275亩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全部建成后,可容纳企业100家,年产值200亿元、创利税8亿元。园区已成立电子信息产业协会,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建设智慧园区,努力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光电子核心元器件生产基地。

五峰非遗文化“活”起来

“匹马单刀逞英豪,随带数十名小卒,打着汉字旗号……”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南曲经典《关公辞曹》中的片段,30多年来,国内几乎无人能唱。如今在五峰文化馆内,17名南曲爱好者正手拿蛇皮三弦,甩起山竹快板,在千回百转声中传习。

这是五峰“乡村振兴、文化铸魂”发力带来的变化。五峰地处武陵山区,是全国4个土家族自治县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4项国家级项目、23项省市级项目,非遗传承人有330名之多。近年来,五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力促非遗传承“活”起来。

记者 张乐克 通讯员 杨威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族打溜子进校园成果展演。视界网 杨威 摄

“一项一策”的传承保护攻略

五峰有南曲、土家族打溜子、薅草锣鼓和土家族撒叶儿嗬四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四朵“金花”中,南曲“忽听弦子一响,随着简板叮当,甜绵而悠扬的唱腔把山乡情韵娓娓道来”,被誉为“郁香的山花”。

起初,五峰南曲传承培训采用政府包办“大锅饭”模式,然而播撒的种子少有发芽。之后几经探索,确定重回市场,以城镇社区中老年人群为骨干力量,小规模、小班化、小建制,使得南曲枯木又逢春。其中,长乐坪镇的南曲沙龙最是火热。“每周一次从不缺席。甚至都精心算计着,怎样跟别的老师协商换课,把聚会探讨的时间空出来。”一年多来,当地白鹿庄村小学音乐老师樊晓星的音乐教学越来越得心应手。张友和杨先梅是一对夫妻学员。丈夫张友的三弦感觉非常好,可妻子杨先梅总是缺少信心。沙龙里外,张友不停地为她打气、鼓劲,帮她分析演唱的技巧、演奏的指法要领,如今,夫妻俩的南曲演奏技艺大幅提高。

土家族打溜子,有鼓、土锣、马锣、双钹等乐器具,曲牌近百首,一般四五人合演。在仁和坪镇,近百名“科班”出身的艺人活跃在乡野,让土锣钹鼓的艺术得以星火燎原。“非遗传承,关键在人。”仁和坪镇文化站站长郑兵介绍,2012年,仁和坪镇文化站探索创新打溜子校园传承模式,依托中小学、青少年宫,聘请国家级传承人简伯元、省级传承人王德才等每周周二进校传授技艺。6年多来,已培训200多场次,受训学徒800多人次。“近百首曲牌无一失传。演奏节奏更多变,形象也更生动、更富情趣。”郑兵认为,新鲜血液让土家族打溜子拥有了与时俱进的特征,拥有了更多的现代感,群众基础更加广泛。“南曲进社区,打溜子进校园,撒叶儿嗬和薅草锣鼓在重点村落传承,还之乡野。”县文化馆副馆长、非遗办主任覃远歆介绍,一项一策、重点传承模式下,五峰近年有南曲亮相天津全国曲艺周、土家族打溜子参加全国农民春节联欢晚会、九子鞭赴香港参加回归20年文化交流、应邀参加中央文明办全国青少年文艺调演……古艺新传“见人见物见生活”

非遗好比一出好戏,还得回归群众生活。

2016年,“退休县官”罗官章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荣誉称号,其扶贫事迹也传遍五峰。南曲传承人高羽看准机会,以罗官章的事迹为原型,历时一年多打磨出扶贫主题的新曲《老罗返乡》,一时掀起传唱热潮。“罗老在五峰家喻户晓,扶贫搞得好,群众认可度高。”高羽介绍,南曲虽来源自民间,但相对高雅,“借着罗老的人气,南曲正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重回‘娘家’”。

2008年6月,“土家族打溜子”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简伯元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7岁跟着父亲学,9岁时就‘跟场子’表演。”75岁的简伯元表示,家人受他影响个个都会“打溜子”。

立足乡俗,倾情传承,11年来,简伯元“打溜子”徒子徒孙已不下百人。“得让更多的人学会这门技艺,不拘一格地去传承。”针对乡村留守妇女多的现状,简伯元组建了女子“打溜子”队伍。如今,这支队伍已承接了几十场红白喜事的演奏。“土家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格外注重仪式和礼仪。”覃远歆表示,眼下文化融合加速,但非遗民俗根植于乡情、乡土,依然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土壤。

让技艺类项目成为特色产业

“世界茶旅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等多项美誉,彰显了五峰茶叶的地位,也孕育了省级技艺类非遗项目:采花毛尖传统制作技艺。每年春茶季,前往湖北茶博馆观看展演的游客络绎不绝。

早在2015年底,“采花毛尖”系列产品荣获首届中国特色旅游商品评选活动金奖,也是湖北省唯一荣获特色旅游食品类金奖的产品,成为五峰茶叶又一张“国字号”旅游名片。

“总共用了5858根竹丝,每根都比头发丝还要细。”这描述的是省级“大师级民间工艺传承人”李凤英的竹编作品《隐形观音》。作为五峰精细竹编技艺传承人,李凤英联合全县百名篾匠,注册成立五峰印象竹艺有限公司,合作“五峰蓝”电商平台,带动民间工艺抱团发展。

目前,五峰印象竹艺涵盖产品种类65种,包含日常生活用品、手工艺摆件、竹艺画三大类,2018年全年销售竹艺产品1.35万件,销售额108万元。今年截至4月底,销售竹艺产品5500余件,销售额突破50万元。

“让非遗项目活起来,让传承人富起来,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覃远歆介绍,五峰对技艺类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促使其面向广阔市场,转化为旅游产品和适销对路商品。县里精挑细选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艺类项目对外招商,正在打造和孵化一系列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

当阳村级“三员”紧盯小微权力

记者张乐克、通讯员汪运钦

“竞标人康某某因前期工程施工质量存在问题且工期延长,建议村委会取消其竞标资格。”8月27日,在当阳市玉泉办事处百宝寨村群众文化广场提档升级工程竞标会上,该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当场提出监督意见。这是该市规范和约束农村“小微权力”,让村民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个缩影。

去年底,当阳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组建基层监督“三员”队伍,即纪检委员、监察信息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三员合一”,聘请172名村级“三员”对基层“小微权力”进行监督,实现了村级“三员”全覆盖。

与此同时,该市制定《当阳市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及流程图》《村级“三员”职责》及《村级“三员”履职清单》,将村级“三重一大”事项、惠民资金管理事项、审核服务事项、阳光村务事项、基层组织管理等5个大类27项权力汇编成册,针对村级“小微权力”运行全流程,逐类逐项排查运行廉政风险点35个,指导村级“三员”点对点进行“再监督”,确保村级“小微权力”规范运行,为基层监督工作提供具体指南,全面提升基层监督工作水平。截至目前,该市村级“三员”共参与村级事务监督965项,指出不合理事项5项,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事项589项。

企业邀市民担任环保监督员

记者雷巍巍、通讯员胡勇、张爱红

8月21日,枝江一中副校长邓熙蓉等5位市民,从中国石化湖北化肥公司总经理李德武手中接过聘书,正式担任该公司环保监督员。据介绍,这是该公司实施绿色企业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从绿色发展、绿色生产、绿色服务、绿色科技、绿色文化五个方面,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副总经理杜阳详细解读该计划,其中包括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源头减量升级改造、推进绿色检修施工、持续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三大战役等内容,细化为76项任务清单、48项具体行动。根据计划,到2020年,该公司将实现新建项目环保管理合规率、排污许可要求的其他项目执行率、治污设施环保台账完整率等5个“百分百”。

“言必信,行必果。我们将严格落实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奉献绿色产品,践行绿色发展,让政府放心,让民众安心。”在发布会上,公司总经理李德武吁请社会各界给予监督,让公司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作为该公司特聘环保监督员,邓熙蓉表示将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将走到市民中间,倾听群众声音,收集意见建议,及时与企业沟通、对接,让市民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湖北日报》第11版

关注秭归花甲老人13年笔耕200万字

会电脑 爱写作 花甲之年重拾文学梦

秭归老人13年笔耕200万字

记者 张歆 通讯员 周燕琼 向红梅

初中学历,当过农民、挖煤工、建筑工,首部小说在建筑仓库内完成;年过古稀,每月征订4本小说杂志,光是阅读就要花费半个月。这位老人名叫郑家锦,今年74岁,秭归县两河口镇人,年轻时以务农打工为生,花甲之年开始写作小说,至今已完成5部长篇小说和若干篇中短篇小说,写作总字数达到200万。

单手敲出百万字

8月1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郑家锦老人的书房,除去桌椅和书架,房间内还堆叠着锅碗瓢盆,写作区只占到整个房间的三分之一。“原来是个杂物间,为了写小说,硬是抠出了个‘办公’的地方。”郑家锦笑了笑。

打开文档,左手放置一边,右手中指敲击键盘,对照成文的材料,一分钟下来,郑家锦打了10个字。因没正规学过打字,他一直只会单手敲字。2011年后写作的小说,郑家锦都是这么一个字一个字在键盘上敲出来的。记者将电脑内存档的小说字数相加,竟达到157万字。“手写速度是打字两倍哩!”郑家锦告诉记者,为了方便保存和修改,他才选择电脑写作。首部电脑是大儿子用剩下的,两年后,他就更换了新的电脑,一用就是六七年,还专门新建了文档记录每篇小说的梗概和存储路径。“年龄大了,记录清楚才找得到,想起来了,就再删删改改。”

儿女鼓励重拾文学梦想

“散文什么的我不擅长写,小说却不错。”谈到写小说的发蒙,郑家锦提到了自己的初中母校——秭归县两河口镇两河中学。他读初中时,恰逢学校老师宋发武在校组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他便参加了小说组,零零碎碎创作了一些。初中毕业后,一位老师还将一本名为《怎样写小说》的册子赠送给他。

像那个年代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读完初中后,郑家锦便开始务农打工。结婚生子后,生活的重担压在他身上,再也无暇顾及兴趣。

转眼30多年过去了,孩子们都已立业成家,郑家锦和老伴也从二河口镇搬到县城,在二儿子的建筑队里帮忙看管仓库。

花甲之年,生活突然闲适起来,郑家锦却有些坐不住了。在儿女的鼓励下,他开始重拾兴趣进行创作,第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云卷云舒》就是在建筑仓库内完成的。20多万字的小说,他写了3年,这部小说后来被刊登在《屈原文学》上,极大地鼓舞了他。

2009年,郑家锦还参加了湖北省作协农民作家培训班,这次培训让他受益匪浅。多年笔耕不辍,他相继创作出《心鉴》《起蛟》《金盆》《铜碗铜筷子》《夫妻众生相》等小说,其中小说《心鉴》于2011年单独出版。

生活经历成为丰富素材

非职业写作13年,灵感从何而来?如何保证源源不断的输出?“到了我这个岁数,几十年的经历就是数不完的素材。”郑家锦说,他的灵感多来源于报刊或是老一辈人的故事,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讲述乡里乡情。

小说《心鉴》是以乡村教师王永萱的故事为素材,《打工的人》是根据自己的打工经历创作,宜昌市道德模范李国楚是《一诺十年》中的主人公原型……为不断学习,保持创作灵感,郑家锦每月订阅4本小说杂志,两人高的书架上摆满了文学书籍,10多年来,他保持着每日阅读和摘抄的习惯。

近两年,郑家锦暂没有创作新的内容,但打字的手却没有停下,学习的热情依然不减。

来源丨宜昌发布综合湖北日报编辑丨杨杨       编审丨水仙

转载须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宜昌美景大家拍#

梦幻晚霞

图 @渡渡君

微博 #宜昌美景大家拍# @宜昌发布 投稿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09-17 03:09 最后登录:2024-09-17 03: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