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安通生活网-便民信息发布平台

当前位置: 安通生活网-便民信息发布平台 > 美食 > 文章页

余杭、余姚、余干的“余”,跟吉隆坡有关?

时间:2024-09-03 06:54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18 次
就“姑”而言,有观点认为是无意的发语词,有观点认为是“此地”之意(参考壮语以“加”ga开头的地名,与“姑”上古音拟音kaa/ka类似),笔者也提出过或许“姑”与“余”同为河口之意的猜想(详见 有名堂丨)…

余杭、余姚、余干的“余”,跟吉隆坡有关?| 吴语公众号

2022-11-16 20:51

发布于:山西省

吴语公众号投稿邮箱:wu_nyu@163.com

吴语 ISO 693-3 wuu

吴语/吴越语(语言代码:wuu,ISO 693-3)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非官方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江南地区,亦是香港移民和澳洲/欧洲/北美华人的主要母语之一,和日本语的主要来源语之一。吴语以“塞音三分”为根本语音特征,继承中古汉语四声八调和文字系统,遗留上古越语部分特征,并有广用式连读变调。吴语源远流长,深刻影响着全球华人乃至他国文化。吴语在中国范围主要是浙江大部/上海全境/江苏南部/安徽东南/江西东北,兼有福建/湖南/四川/重庆/新疆少许分布。

吴语公众号已经开通了评论功能。如果您有想说的,可以在本文最下方评论哦。如果您喜欢,可以点在看或者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吴语是一门有着至少3000年历史的古老语言,其不但继承中古汉语精髓,还保留大量上古越语(越=粤),与壮侗语系、南岛语系有着联系,如推送:

1、吴语中这些写不出的发音,其实源于三千年前的神秘语言 | 吴语公众号

2、苏州杭州的名称竟然都不是源自汉语?简论苏杭的本义和由来 |吴语公众号

3、那座白蛇传水漫金山的城市,原来的名字不是汉语?(最终版)|吴语公众号

今天我们将讨论一桩语言学上悬而未决的疑案:

余杭、余姚、余干

三个地名的余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目前来看,基本上达成一致的观点:

这三个地名成型于先秦时期

2.三地均地处百越地区,地名为越地的齐头式地名

3.三个“余”应为百越语的汉字谐音字

因此,所谓的余杭为“大禹航行于此”,余干为“富余的干流”,多为字面望文生义之解。

目前,学界关于“余”的含义有三个观点。

1

“余”为百越语地名中的发语词,无意。类似的还有姑苏、姑蔑的“姑”,乌伤、乌程的“乌”,句章、句容的“句”。

此观点逻辑问题在于:既然是无意,为何用不同汉字?且不说上古音拟音差别,单宁波地名句余山,一个地名两个无意字?

2

根据语言学家郑张尚方先生等人对“余”的上古音拟音la,对照今日百越语“嫡系后代”侗台语系的壮语喜用“那(Naz)”做地名开头,推断余为壮语中的那,田地之意

此观点依旧存在问题,一个是“余”的上古拟音存在较大分歧,还有di ̯o、ʎia、rag等,即使是壮语地名,也可能存在着拉(Laj 下方)、濑(Raiq 河滩)、陆(Lueg 山谷)等可能性。

3

根据《越绝书·外传记》记载:“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反推“余”为“盐”之意。

▲浙江象山盐田 上海旭日东升/摄

此观点合情合理,且有文献为证,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先秦时靠海的余姚、余杭都是产海盐地区。然而,地处内陆的余干,并不是产盐之地且以“谓盐曰余”,证实“盐”是“余”的一个意思,也就是必要不充分条件。诸如一字多意,或引申义现象依旧是存在的。

我们不妨将今日侗台语系“盐”的说法进行了一个梳理,壮语里是gu/gju;泰语是เกลือ,发音为klw:a

或许你跟我一样,想到了一个地名:

吉隆坡,Kuala Lumpur

kuala为南岛语系马拉语,河口之意

吉隆坡,Kuala Lumpur,即为泥泞的河口。

▲吉隆坡 泥泞的巴生河

且以kuala、kwala开头的地名,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比比皆是,如位于古楼河口的瓜拉古楼(kuala Kurau)、位于吉打河口的瓜拉吉打(kuala Kedah)、位于卡普阿斯河口的瓜拉卡普阿斯(Kuala Kapuas),举不胜举。

▲ 马来西亚槟城附近大量带KUALA的地名

学术上主流观点认为,从非洲马达加斯岛一路到复活节岛的南岛语系起源于宝岛台湾,也有观点认为,南岛语系与大陆上的侗台语系相互影响,甚至有着共同的鼻祖。

▲南岛语系迁徙路线

就klw:a与Kuala对比,很容易发现南岛语言开音节化的特点。且在马来语中,盐的词汇是Garam

我们不妨推断,盐与河口是否就是同源词?往往入海口的水已是咸水,也就演化出了盐的词汇。

而在先秦时期,用汉字上古音的谐音去记录这些地名,“盐”与“河口”,或许都是“余”

▲ bilibili up主 Bildarchiv 制作

余杭,位于钱江入海口。根据郑张尚芳先生的推断,杭上古音为gaaŋ,极有可能是搁浅之意,至今泰语里依旧保存着同源词。根据钱塘江多沙、水浅等特征,那么“余杭”,是否就是“容易搁浅的河口”之意?

▲ 先秦时期杭州湾南岸

余姚,先秦时期的姚江还没有因钱塘江的泥沙淤积而改变走向,姚江的入海口就在余姚城邑附近,那么余姚是否就是“姚江的河口”之意?

余干,查看先秦时期地图,此地为于越之地多条水道通过彭蠡泽(古鄱阳湖)的咽喉之地,河口众多,是否是“干越的河口”之意?

又如萧山古称余暨,暨为暨浦(浦阳江),是否是“浦阳江河口”之意?

再如句余山,是否是“一座河口的山”之意?

▲句余山,今四明山

我们再大胆推测,如果这个词是kla,双辅音,是否会用不同的译字?好比Kuala能用闽南语译成“吉”,也能用普通话译成“瓜拉”。

假设战国时期,如果是楚国人用汉字“余”记录kla,那齐国人会不会用其他字去记录,比如“姑”这样上古音可能是ka的字呢?

那么姑苏、姑蔑的姑,会不会也是“河口之意”?没有定论,但学界公认有三点。

1.“姑蔑”是百越语的汉字上古音谐音。

2.“姑蔑”是齐头式地名,与姑苏、姑幕、姑孰类似。(在侗台、南岛等语系的地名中常见。)

3. 存在南北两“姑蔑”,北姑蔑在山东泗河畔,南姑蔑在衢江流域。

4.“姑蔑”还有姑篾、姑妹、姑昧、姑眛、先蔑、先眛、太末、大末等称呼。“蔑”与篾、妹、昧、眛、末音近,皆为同一个百越语词对应的不同汉字。

“姑”而言,有观点认为是无意的发语词,有观点认为是“此地”之意(参考壮语以“加”ga开头的地名,与“姑”上古音拟音kaa/ka类似),笔者也提出过或许“姑”与“余”同为河口之意的猜想(详见 有名堂丨余杭、余姚、余干的“余”,跟吉隆坡有关?)。

相对于研究“姑”的百花齐放而言,“蔑”的考证就凤毛麟角。笔者认为,要捋顺“姑蔑”的来龙去脉,解析“蔑”的意思或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关于“蔑”的解读大体有以下三派:

1.禾本派。根据“蔑”的草字头或“篾”的竹字头推测,“蔑”与稻作文化或竹文化有关。

然而“蔑”“篾”等字既为百越语音译字,且形态多变。依据此说法,那妹、昧、眛是否与女性、太阳、眼睛有关?以“偏旁”解释,难免以偏概全。

2.礼乐派。根据《礼记 明堂位》,“昧,东夷之乐也”,中的“昧”推断,同音字“蔑”为东夷族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

不过,在《春秋元命苞》又成了“北夷之乐曰昧”;《白虎通义·礼乐篇》中“西夷之乐曰味”,并注解,“味,昧也,万物衰老,取晦昧之义也。”是否此‘昧’是形容音乐的词汇,而非名称?

3.边界派。根据《小尔雅》对蔑的解释:“无也,末也。”加之《国语·越语上》说“勾践之地……西至于姑蔑”,且蔑的上古音拟音meed与现存的百越语(侗台语系)泰语中的hmod,意为”终了“,引申为“末端,边界”。此解释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

看似无漏洞,但逻辑不通之处在:既然越国要称雄争霸,又岂愿自己的疆土止于金衢盆地?且越国盛时,西境已深入信江流域,早已突破了衢江流域。

不过hmod这个词倒是令笔者想到了,泰语这个百越语“嫡系”中还存在韵尾d/t的词汇。

于是乎,笔者注意到了一个词,泰国有个法器叫灭魔刀,泰语meed mor。其中的“灭”就是音译字,意思为刀。

มีด → meed /mi:t/→刀

笔者猜想,灭能是meed的现代汉语音译字,那么姑蔑的“蔑”以及那一系列,是否会是“刀”之意呢?

1

以“刀”为名,符合语言学术的规律

我们不妨对整个侗台语系中的“刀”进行研究,除了泰语/mi:t/,仫佬语为/mit/,毛南语为/mit/,侗语为/mi:t/(尖刀),壮语为/mit/(尖刀、匕首),越南的侬族为/miet/。

▲来源:印尼语和侗台语的关系词 蒙斯牧

笔者查询了侗台语词典,发现:

(1)此词在壮泰语支与侗水语支内部呈现相当高的一致性。除了长短元音之别外,以及极个别细微变位。很有可能是在语支分化前就出现的底层词汇。

(2)词典中,以刀为意的 /mi:t / 或/mit/具有较强的唯一性。如要找“蔑”、“篾”等字先秦时期对应的原始侗台语词汇,似乎较难有其他选项。

(3)妹、昧、眛上古音拟音均与/mi:t / 或/mit/存在较高相似性;然“末”字存在一定差异,为mat或maad,但“末”字出现时间最晚,且可能是对“蔑”字的二次音译,mit→miat→mat。

2

以“刀”为名,符合百越地名的逻辑

百越的“越”原作“钺”,乃钺斧之意,本为冷兵器。若我们将“於越”“姑蔑”并列,不难发现,“於”与“姑”皆是齐头式的开头;“越”是斧,若“蔑”是刀,那么会得到完美的结构对应。且“於越”与“姑蔑”皆同时做地名与族名之用。

越国羽人划舟纹铜钺。

根据郑张尚芳先生推断,“会稽”的“稽”,对应侗台语中的crii,“矛枪”。由此可见,以兵器命名在百越并非个例。

或许,我们可以猜想,“姑蔑”是否就为刀族之地,或是佩刀人的领地,抑或是善于用刀、制刀人的土地?

3

以“刀”为名,符合姑蔑先民的特征

从最早记录“姑蔑”的《左传》记录中“鲁哀公十三年。六月丙子,越子伐吴……弥庸见姑蔑之旗……”可见,骁勇善战的姑蔑人已作为“先锋营”参与了越国攻吴之战。

我们不难想象,昔日姑蔑之族,或许生活着一群随身佩刀的先民。在部落弱肉强食的上古时代,强悍武勇是每个姑蔑先民赖以生存的条件。

▲ 随身佩刀的傣族同胞

我们可以从今天侗台语系的傣族、壮族部分村寨居民带刀的习俗以及佩刀文化窥之一二。尤其在傣族,刀是男子气概的象征,也意味着勇敢和力量。作为傣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刀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婚丧嫁娶、上新房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器具。部分村寨还保留男子12岁就开始佩刀的习俗。

壮刀制作技艺传承人黄冬鹏制作的作品 谭晓林 摄

我们观察“刀 ”/mi:t / 或/mit/在侗台语系中会发现,有的民族中,这个词特指的短刀、匕首、尖刀,有的包含所有刀类、刀具,甚至还有包括剑等带刃的利器

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出土的青铜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曾认为,在福建浦城管九村出土了很多青铜短剑,当时大家觉得不太好理解,是一个孤例,但在衢江西周土墩墓的核心地区也出土了青铜短剑,可以说是特别有意义。

▲衢江西周土墩墓出土的青铜剑

若我们将这些青铜短剑与流传至今的壮刀、以及百越先民在广西左江岩画中所绘的短剑放一起,是不是对“姑蔑”的畅想更近了一步?

▲广西左江岩画

END

图片网络

作者杜子 子非吾

部分资料丨东方语言学网

(全文完,欢迎在最下方评论)

往期推送

01、传媒:吴语类公众号自媒体矩阵

02、文明:日语和吴语有何渊源?揭秘日语里的"吴音": 1500年前吴越→日本的语言文化输出

03、文字:【学校没教过的吴语常用字汇总】吴语里有多少古汉语?

04、拼音:【吴语通用拼音教程】学习吴语自己的拼音 | 吴语公众号

05、名著:《水浒传》里的"吴语词汇"(江南语言里的古白话词汇)

06、历史:【江南历史】你应该知道的:吴越的前世今生《三千年吴越史》

08、分布:成都有个小区居民竟都会一口吴侬软语?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

09、传承:宋朝的吴语是什么样的?穿越到一千年前的江南能听懂人们说话吗?

10、电影:【放映室】吴语喜剧电影《小小得月楼》(1983)

11、诗歌:【吴语有声故事】徐志摩曾经用吴语写过作品!?

12、观点:【观点】吴语是语言还是方言?这是个关于定位的问题

13、状况:来自2001年的忧虑:全网最早的吴语保护者当年说了什么?

14、定位:【走向国际化】吴语在国际上受承认吗?答案是...

15、误区:吴语区的朋友对江南语言认识的十大误区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回顾吴语Bilibil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09-17 03:09 最后登录:2024-09-17 03: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